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內容是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安排這次學習,目的是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復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過多次有關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集體學習🏃🏻♀️➡️,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的題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題目。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我們黨歷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誌就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6️⃣。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中華文明起源,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關註的研究課題。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歷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現在,我們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拓展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復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範圍和覆蓋領域𓀔,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製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論,我們要加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第二🍆,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西方很多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對中華傳統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毛澤東同誌說過👳🏻:“孔夫子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是革命黨,到處參加造反🧜♂️。說孔夫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是孟子講的。其實當時孔夫子周遊列國👩🏼💼,就是哪裏造反他就到哪裏去💋,哪裏想革命他就到哪裏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筆抹煞🧚🏻♀️,不能簡單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我們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第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我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要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第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於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我們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
我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說過:“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們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我們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講清楚中國是什麽樣的文明和什麽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第五,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為歷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